孩子其實是天使,是來幫助我們發現自己內心的傷口的,而教育,說穿了,也就是一件閉上嘴,擡起腳,把你希望孩子擁有的人生演示給他看的事情,因為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模仿秀選手。
 張德芬,華語世界首席心靈暢銷書作家,深受人們歡迎,很多人因為閱讀德芬的書,解開心靈的困境,變得更快樂、更積極。可誰知道,頭頂多重光環的她也曾成功卻不快樂,她也是帶著父母給的心靈傷害,療愈自己,一步步活得快樂而成功。
 她曾成功卻不快樂
 作為華語世界身心療養師的張德芬,blng底圖很長時間是一個哭泣的小孩。眾人皆不解,她不快樂嗎?療愈大家內心傷痛的她,緣何如此?
 是的,那時的她不快樂。她心裏有個還沒有完全被療愈的內在小孩,有時還是會悲傷地躲在角落哭泣。
 而這些眼淚,要追溯到她讀中學的時候。那時候的她讀書成績第一,演講第一,作文第一,朗誦和文藝等每一方面也不落人後,卻因為太過驕縱,被班裏的男孩子欺負。那群少年狂歡似的嘲笑她,辱罵她,還把她的東西拿去丟掉。驕傲的她,從不曾受過這樣大的委屈,哭著奔回家,想要的無非是爸媽的一個擁抱,一句寬慰。可不曾想,父母只是第二天沖到學校,叉著腰要那些欺負女兒的男生都站出來,好好地教訓了他們一頓。當多年後回憶起這一刻的時候,張德芬能想起的只有父母得意的樣子和嘲笑自己的表情。他們喋喋不休地向小女孩訴述如何為她報仇,還笑那個敏感脆弱的小女孩,在學校惹了事,還要爸媽出面才能擺平。
 
 張德芬說,和無數人一樣,在對她期望很高的父母前,她的人生的第一個學習也是否定自己內在的情緒和感受,認為它們不重要,而外在條件上的卓越才是重要的。父母要的只是她光鮮亮麗的成績,卻不曾理會,她那被“第一”掩蓋的負面情緒。
 “第一”,張德芬擁有太多了,十五六歲時,參加台灣一個作文比賽,作為年齡最小的參賽者之一,獲得了第一名。高中就讀於台北第一市立女子高中,任校刊主編,畢業時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被台灣大學錄取,爸爸非常得意,她也很開心。她台灣名校畢業,曾經的台視女主播,美國加州大學MBA,IBM亞太地區行銷經理……

 可擁有這麽多“第一”的她,活得如何?她不快樂,她抑郁,每天每天,她沒有勇氣,起床,說服自己開始新一天的生活,很不快樂。

 所有的光環,都是父母想要的,不是她想要的人生。當明白這些以後,她果斷和她不快樂的原因說再見,她離婚,放棄所有的一切,去美國讀書,去尋找快樂……當所有外在的世界,都被她挑剔過一遍後,她再也沒辦法將不快樂歸因於外部,只得向內尋找快樂和滿足的感覺,去修補那些因為父母不接納,所遺留的負面情緒。
 走上靈修的道途的張德芬,也與母親展開最終的一次鬥爭。40歲那年,張德芬剛開始探索靈性的世界,一次回台灣探望爸媽。她坐在床上看靈性修為的書,母親走過來,嚴厲地說:“好啊!你現在在看這種書啊?”張德芬氣結,顫抖著聲音回答,“我已經40歲了,我看什麽書你還要管嗎?”(張德芬母親是虔誠的基督徒,視其他所有的宗教為魔鬼撒旦。)已為人母,事業相當成功的她,又一次被母親關在門外,得不到她的支持和接納。
 全心接納有這麽重要嗎?從小在父母這種不接納,斥責氣氛長大下的我們,潛意識裏,會覺得自己不夠好,而這個“不夠好”和“不配得”的情結,就是造成我們大半輩子無法真正快樂的原因。
 在一次返台的飛機上,想到與母親的關系,張德芬潸然淚下,旁邊的女兒問她:“媽媽你哭什麽。”她說:“我希望我媽媽能夠完全接受我,不要有條件的愛我。”然後告訴女兒,“媽媽永遠都無條件的愛你,無論你做了什麽,變成什麽,我對你的愛都不會改變,而且都會顯露在外。”
 
 給孩子全心的接納
 在張德芬《遇見未知的自己》一書裏,有這樣一段話:“將來你做母親以後,要記得,給孩子無限的情緒上的支持和認同。”張德芬覺得這樣的愛,自己沒有得到,孩子一定會接受到。她不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家的孩子做對比,她不會對孩子說:“隔壁的薇薇比你聰明,你看你班上的王大頭,每次都考一百分。”七大姑八大姨的女兒,拿了什麽競賽第一名,她也不會在孩子面前念叨。她不會,她只會在孩子傷心,難過的時候,把孩子摟在懷裏,給他們愛的安慰。
 兒子升上高年級後,第一次拿回家的成績單上,全是C和D(國際學校的評分法,最差的兩級),連孩子自己都覺得考得太差,掉眼淚,可張德芬不曾生氣埋怨。兒子在學校和同學打架,罵粗口並且踢對方的私處,張德芬的第一反應也還是,把他摟在懷裏,關愛地說:“哦,寶貝,你一定好傷心哦?”還寫信給老師,希望老師不要太責怪。
 這樣全心接納孩子的情緒,沒問題嗎?孩子會不會不吸取教訓,越來越壞?不會,張德芬用她養育孩子的經驗告訴我們,孩子當然是需要教育的,他們需要知道什麽事情可以做,什麽事情不可以做。但是我們管教時的態度,會對我們管教的品質有很大影響,犯了錯的孩子,如果能得到父母的撫慰,安靜下來,更能聽到父母的勸解;處罰孩子的父母,如果能讓自己的心情平靜下來,更能針對性地給孩子建議。
 不僅如此,在張德芬看來,行為有偏差的孩子,問題永遠是在父母和整個家庭的氛圍上。很多父母把孩子視為自己所擁有的財產,在孩子身上尋找自我感。這樣的父母對孩子的隱藏要求是:我要靠你為我掙面子,這樣我才知道我是誰。你最好別讓我失望,因為我生你養你,你不能對不起我。
 孩子天生就是最敏感的小雷達,父母表面上再怎麽說、怎麽做,都不如他們在能量層面、心理層面感受到的東西來得有說服力。如果孩子覺得父母把他們當做增加父母自己價值感的工具,而在心靈的層面沒有跟父母有所溝通和聯結的話,到了青少年期,很自然的行為反應就是:叛逆。你愈要我怎麽樣,我就是不怎麽樣。
 父母和孩子如果永遠站在敵對的兩岸,孩子會覺得和父母是疏離的,有苦也無處申訴,有時甚至父母就是他們生命中最大痛苦的來源。所以父母可以做的,就是改變自己,做個與孩子站在同一條陣線上的母親,全心接納孩子,給孩子無限的支持和認同。
 天使療愈你的傷口
 在外出演講時,張德芬常常會遇見憂心忡忡的父母,“我孩子的問題很多怎麽辦?”“我怎樣才能讓孩子不受我們過去的傷害,擁有一個美好的童年?”我們看到的孩子身上種種問題,可張德芬看到的,卻是父母自己身上的問題。當我們苛責孩子很貪玩,不努力用功時,是什麽觸動了我們的模式和傷口?我們是否因為恐懼自己的前途,擔心自己不夠用功,被這個社會拋棄,所以希望孩子要夠努力,成績要夠好;或者苦於生活的我們,無法解脫,可內在的小孩也很渴望自在玩耍,你將自己的嫉妒,發泄於孩子身上。
 
 孩子其實是天使,是來幫助我們發現自己內心的傷口的,而教育,說穿了,也就是一件閉上嘴,擡起腳,把你希望孩子擁有的人生演示給他看的事情,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模仿秀選手。
arrow
arrow

    ♧媽媽 ☜HOME☞ 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